English

为了子孙后代不再遗憾

1999-10-18 来源:光明日报 刘熙颖 我有话说

不久前的一个上午,笔者敲响了西城百万庄郑孝燮先生寓所的大门。伴着宏亮的话语声,门开了,一位笑容可掬的老人出现在面前,高大的身材,雪白的头发,面目慈祥而红润。或许常年在外奔波的缘故,郑老步履稳健,行动敏捷,一点也不像一位83岁高龄的老人。

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,谈到名城国粹的保护,郑孝燮有说不完的话题……

德胜门箭楼保住了

1978年初,北京为了修建立交桥,有关部门准备拆除德胜门箭楼,情况十分紧急。正在调查全国文物破坏情况的郑孝燮先生得知这个消息,立即致函给当时的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同志,提出迅速制止拆除德胜门的“紧急建议”。当时,德胜门箭楼尚未被列入文化保护单位的名单,但郑孝燮深知箭楼的价值。他在信中写道:“德胜门箭楼是世界名都北京除前门外仅存的明朝箭楼,是北京城四面八方的重要‘对景’或‘借景’,应迅速组织领导、专家慎重评议,综合研究,妥善保留。”郑孝燮的建议受到陈云同志的重视,并很快被采纳落实。

今天,每当郑孝燮看到蓝天下德胜门箭楼庄严的雄姿,心中无比的欣慰,这是给子孙后代留下的一份厚礼。他认为任何“旧城改建”都不等于白纸画画,可以大刀阔斧。事实上,有些古城的旧城,比如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区,是根本不能动的,笼统地提“旧城改造”是不合适的,这种口号很危险,容易产生误导,而应提“旧城保护与改造”。

在古文化中寻根

郑孝燮1916年生于沈阳一书香门第,祖父是清朝举人。受祖父的影响,小小年纪的郑孝燮就喜欢吟诗弄墨,喜欢看戏,从刚开始的武戏打打杀杀,到后来各种戏文都爱听,郑孝燮成了一位地道的京剧迷。这在无形中培养了郑孝燮对传统文化、传统艺术的审美情趣。

他回忆说,报考大学时,家里人主张他学工矿,搞实业救国,但他从小就喜欢盖房子,执意要搞建筑。在他眼里,建筑是一门凝固的艺术,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,是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的具体体现。

从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后,1946年郑孝燮受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先生的邀请到清华任教。在和梁思成相处的日子里,梁思成关于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思想对他影响巨大。当时郑孝燮经常旁听梁先生的课,直到现在,他还清楚地记得梁先生讲授中国美术史,中国雕塑史的情景,是那样的生动有趣。

扎根于传统文化的郑孝燮,深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。多少年来,郑孝燮走遍神州大地,访古探幽,秦砖汉瓦自不待言,明清以降各类民居残存的雕梁画栋,他也视若珍宝。而对一些具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遗存,他更是重逾生命。

现在,山西平遥古城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定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,受到很好的保护。可当初评议推荐名单时,平遥入选却颇费周折。

专家会议上,代表们对平遥口头通过、不记入推荐名单。郑孝燮一听就急了,不禁拍案而起:“为什么平遥不能进入名单?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汉族文化,贯穿着封建礼制的规范,形成了讲求方正、对称、中轴、主次及等级关系等的城市布局形制,并特别突出了晋中地方民居的建筑特色。不是说‘越是民族的,就越是世界的’?我们中国这样有特色的古城已经不多了。”为这事,他还给建设部部长写信,阐明自己的观点。所幸的是平遥后来终于进入推荐名单。

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,郑孝燮深深感到:“匹夫有责,当仁不让,虽蝼蚁之微,也当识途!”

近代史不该留下空白

时间回到1986年,素有文物保护“三驾马车”之称的郑孝燮、单士元、罗哲文在合肥出差,忽然得到消息,上海报第二批文化名城的预定方案被取消了。

在酝酿第二批文化名城时,郑孝燮在会议上首荐上海,有关方面没意见,怎么向国务院报名单时却有了变故?

上海不仅有古史可考,而且是近现代史的重要舞台:鸦片战争期间,70多岁的民族英雄陈化成浴血抗战,在吴淞口炮台为国捐躯;上海是孙中山辛亥革命的主要活动地点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,也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,在“1·28”、“8·13”事变中,上海军民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华章;上海还是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城市……

郑孝燮坐不住了,和单士元、罗哲文一起联名给万副总理写信,委托安徽省委作十万火急件送交万里。同时,他又利用自己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,四处奔走呼吁。

郑孝燮此举果然奏效,上海进入了名单,并且还使天津、武汉等同类性质、价值的城市,也纳入了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。

如今,虽已届耄耋之年,郑孝燮每年仍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考察。他半生奔波,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,99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,他已考察了87个。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古稀之年的他,还曾三次登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,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、古城遗址,为雪域高原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献计献策。为了中国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名城能得到有效的保护,为了子孙后代不再遗憾,近些日子,郑孝燮正积极联系一些专家学者为“难产”的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》的尽快出台而奔走呼号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